按Enter到主內容區
:::

法務部矯正署桃園女子監獄:回首頁

:::

喝酒無醉

  • 發布日期:
  • 最後更新日期:112-06-19
  • 資料點閱次數:269

炎炎夏日,來杯冰啤酒,啊~爽啦!辛苦工作整天,下班來罐啤酒,嘶~爽啦!朋友生日,舉杯慶祝,厚搭啦!女友變心男友劈腿,傷心難過,喝啦喝啦忘憂愁!
是否熟悉上述的場景,好像都是我們的日常。在台灣喝酒、敬酒、乾杯,已成為一種文化,亦是社會互動的一部分,可以增進朋友間互動,也可宣洩情緒;同時,因為酒類市場的開放與釀造技術的進步,以及在台灣買酒不需去專賣店,在便利商店從水果調酒到烈酒一應俱全。是以,喝酒,在台灣並非難事,也非壞事,買酒無罪、喝酒無罪,一切如此合情合理,然為何很多人卻喝出問題?甚至喝出罪?
在本監因酒駕入監的同學,我們召集起來開辦團體討論大家喝酒的情形,透過”喝酒的一天”進行討論,發現大多的同學一開始都好好地喝酒,與家人、朋友、同事等開心地喝,然漸漸地卻開始失控,似乎已經不是在喝酒而是在用身體”裝酒”,清醒的時候就需要喝酒,已然成為酒喝人而非人喝酒!後來,已要開始掩飾自己喝酒,躲起來喝,藏酒瓶,被家人不斷告誡提醒不要再喝!並且也開始不理智地將原有的喝酒觀念拋於腦後,出現酒後駕車、鬧事等不當行為。而這些都不是大家一開始喝酒所預期的情形!經過討論,我們發現因為對酒精認識的不足,使我們錯估了酒精對我們身體的影響。
從生理、心理、社會三面向的觀點來看,大多人開始喝酒是因為社會氣氛,與朋友聚會、好奇等開始少量飲酒,然後來轉變為心理因素終成為生理因素,也就是我們說的當沒喝酒時身體就開始出現不舒服(戒斷症狀),會手抖、盜汗、四肢無力等,喝一杯就”復原”了,然後又發現喝一杯已經不夠爽快了,變越喝越多,甚至一定要喝到醉才足夠,其實也無關於開不開心了,而是因為”身體需要這麼多酒才夠”(也就是我們說的耐受性)。所以變成我們說的是在用身體裝酒而非在喝酒,已成為酒喝人而非人喝酒了。

回頁首